說到蘇州,有個詞總會被提起,那就是水。
水是蘇州的靈魂,蘇州的歷史就是一部“依水而興”的文明史,東方水城的美名賦予蘇州獨特資源優勢和深厚文化底蘊。
不過,你真的了解蘇州的水嗎?
蘇州的水,是這樣的...
君到姑蘇見,人家盡枕河,蘇州的水,是家門口的小橋流水,掩映在在粉墻黛瓦的古城里,流淌在鄉間的田野中。
游廊低回中,水陸相鄰的雙棋盤格局得到了最完整的保存,潺潺的流水聲中,老蘇州坐在藤椅上聽著評彈,小朋友三兩成群在街巷中嬉戲,靜謐且富有人文氣息。
蘇州的水,是流淌千年的運河穿城而過,無數文人墨客乘著船來到煙雨江南,更是留下了“姑蘇城外寒山寺”的千古名篇。
船來船往,晝夜不斷,一個個古鎮沿著運河水興起,南北貨物交通于此,蘇州通達全國,至今仍講述著運河人家故事。
攝影:王震杰
攝影:丁嘉一
蘇州的水是三萬六千頃的太湖煙波浩渺、橫無際涯,遠山如在有無間。
每到周末節假日,騎行、露營的小伙伴時而可見水天一色的干凈畫面,更是拍照打卡的最佳取景點。
蘇州的水,是奔騰不息的長江滾滾江水翻起清波,“微笑精靈”江豚已成為???。
岸上是綠意盎然的生態濕地,親水步道上,三兩市民臨江賞景感受大自然的饋贈。
蘇州,因水而興!
河流縱橫,湖泊眾多,太湖水面絕大部分在境內,河流、湖泊、灘涂面積占全市土地面積的34.6%...河網密集的蘇州一直是令人魂牽夢縈的江南水鄉。
蘇州因水而興,緣水而美,水是蘇州的靈魂,更是蘇州的命脈。全市上下扎實做好水安全、水生態、水資源、水文化四篇水文章。
圍繞158公里的長江岸線,蘇州將昔日的生產岸線轉化為生態岸線,打造長江生態島,一條條濱江親水景觀帶。
蘇州積極騰退落后產能,全面實現無捕撈漁船、無捕撈網具、無捕撈漁民、無捕撈生產的“四無”和清船、清網、清江、清湖的“四清”目標,一道道防護林涵養水源,構筑起一幅水清岸綠的生態畫卷。
加大水生態文明建設和水環境綜合治理力度,疏浚京杭大運河河道,關停污染企業,發展綠色產業,以“河(湖)長制”“斷面長制”為抓手,蘇州整治“兩違三亂”(違法圈圩、違法建設和亂占、亂建、亂排)改造后的大運河水更清了,生態環境變美了。
大運河吳江段整治后風景宜人,兩岸綠意蔥蘢。濮建明攝
石湖,攝影:呆呆龍
蘇州率先在省內實施生態補償機制,對環太湖生態敏感地區每年進行相應資金補償。
為提升太湖水質,2022年,僅在項目推動方面,蘇州就實施了10大類60項年度太湖治理重點工程項目,以工程促減排,同時推進環太湖濕地帶、水下森林等項目建設,高標準打造太湖生態島,蘇州片區水質達到“十三五”以來最好水平。
去年5月16日,總投資超150億元的吳淞江整治工程開工,蘇州正積極構建國家和省級水網大動脈,改善區域水資源、水生態、水環境條件。
特色歷史水街建設成果初顯環城河、山塘河、老七浦塘、老楊林塘等多條古鎮河道成為彰顯文化底蘊、帶動產業發展、豐富群眾生活的“網紅打卡地”。
蘇州持續深化河湖長制改革,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,到2025年全市建成區基本建成幸福河湖,農村幸福河湖建設取得明顯成效,繪就水清、岸綠、景美、文興的新畫卷。
河湖縱橫的江南水鄉,孕育蘇州人如水的性格,溫婉融通,規矩中講靈活,方圓之間盡顯蘇州人性格和智慧。
江南構建的水系大地經緯,如同蘇繡織布機的縱絲為經、橫絲為緯,更是織就了水鄉蘇州,也造就了姑蘇城自明清至今依然延續的富庶與繁華。
如今,蘇州持續深化水治理,江南水鄉,詩意靈動,山溫水軟,一幅山清水秀、地綠天藍的水韻蘇州之美正徐徐展開。
今天(3月22日)是世界水日,讓我們一起珍視水資源,一起愛護蘇州這座東方水城,城水相融、人水相親的美麗蘇州越發令人神往。
本篇文章共有1頁 當前為第 1 頁
回到
頂部